明亮的車間、整齊的工位、忙碌的身影……近日,走進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古饒鎮土山社區“微工坊”,當地村民正緊張有序地忙碌著。“目前每天上工約40人,月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解決了社區部分群眾就業問題。”土山社區黨總支書記朱峰介紹,目前社區已與蘇北一次性拖鞋廠達成合作,年接收訂單預計5000萬雙以上,年收入可達300萬元。這一切都得益于當地“一村一工坊”建設。
近些年來,烈山區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結合63個村(社區)黨組織建設、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等實際情況,以強村富民為先導、以產業發展為重點,堅持實施“鎮黨委+村(社區)黨組織+企業+農戶”共富模式,全域推進黨建引領“一村一工坊”建設,目前已建成38家村級工坊,推動形成“村村有產業、人人有事做、戶戶有收入”的新氣象。
“一村一工坊”通過招引企業、返鄉創業、扶持壯大傳統手工業等途徑,利用黨群服務陣地、閑置房屋土地等,因地制宜引導企業把合適的生產加工環節布局到農村,或結合發展鄉村旅游、高效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充分激活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助推鄉村振興的動能。
烈山區堅持全域化統籌,規劃先行梯次推進。出臺黨建引領“一村一工坊”建設實施方案,成立領導小組,區委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組織、農水、市場等21家區直單位與7家鎮(街道)主要負責同志領銜推進,高位推動工坊建設工作。壓實區、鎮黨委責任,每季度1次專題研究工坊建設,協調解決用工招工、資金保障、產品銷售等具體問題。實行“一個工坊、一名坊長、一套班子、一個方案”的“四個一”工作機制,從鎮領導班子、村(社區)“兩委”、企業黨組織中選派40余名黨員擔任“坊長”,負責工坊選址、設計構造、質量把控等建設問題,保障工坊建設效果。盤活閑置16個村(社區)廢棄舊廠房、空閑校舍等集體建設用地,新建一批;通過在原址擴充建設面積、增加層高等方式,補充生產車間、操作流水線等,擴建一批;采取建筑裝修翻新、調整功能分區、優化工藝流程等辦法,改建一批。
立足差異化布局,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理念,充分發揮廣大農民主體作用,因地制宜采用市場化機制招引培育富民產業,差異化打造來料加工型、培訓驛站型、鄉土品牌型、特色種植型、農旅融合型五種類型工坊,工坊之間互為補充、集聚成勢,形成“1+1+1+1+1>5”的效果。目前全區已建成編織工坊、養殖工坊、服裝工坊等特色工坊10大類,培育形成服裝加工、工藝品制作、香油生產等項目30余個,帶動就業2300余人,年產值達4000余萬元,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實施專業化運營,堅持產業支撐、市場運作、多方共贏的原則,村(社區)因村制宜,實行廠房作價入股、資金入股等投資模式,靈活采用自主經營、合作經營、托管經營等方式,最大限度獲取保底租金、股息分紅、經營收益。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探索“415”營收分配模式,40%用于保障工坊運營、10%作為困難救助等公益項目、50%用于股東分紅。2024年上半年,全區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2002.75萬元,50萬元以上的強村12個,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由“輸血式”向“造血式”快速轉變。
推進系統化保障,統籌服務供給方、承接方、需求方等多方訴求,舉辦供需對接會,鏈接人才、技術、培訓等多方資源,全方位保障工坊運行。3年來,到長三角地區考察60余次,邀請16名在外人員返鄉創業,達成意向合作企業30余家,引導13名本土優秀企業家入駐工坊。各級涉農涉企部門加大政策、資金等扶持力度,累計落實中央、省、市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400余萬元。按照企業用工數、帶動增收情況、促進困難群體就業數、運行管理情況等進行考核激勵,把“一村一工坊”納入年度黨建引領五星“賽馬”擂臺賽活動,對產業提升較為明顯的村(社區)進行表彰,2023年度,對3家工坊給予表彰激勵。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