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怎樣理解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這是立足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發展階段,對謀劃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從思想、法律、體制、組織、作風上全面發力,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創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引領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但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是一個需要長期艱苦努力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當前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生態環境狀況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相比,同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要求相比,都還有較大差距。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是我國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內在要求。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以來,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這條道路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在人類200多年的現代化進程中,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不超過30個、人口不超過10億人。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如果走歐美發達國家老路,去大量消耗資源,去污染環境,是難以為繼、走不通的。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這是從我國國情和實際出發的戰略抉擇。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是我國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要求。進入新發展階段,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戰略推動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為此,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是我國著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現實要求。綠色是核心,關鍵是全面,要害是轉型。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更加注重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要堅持先立后破,在推進新能源可靠替代過程中逐步有序減少化石能源,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要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著力提高綠色低碳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