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聚焦貫徹落實省委“以更大力度促進安寧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打造‘天府第二糧倉’”部署要求,堅持以黨建引領為統攬、以人才振興為支撐、以深化治理為手段、以融合發展為路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堅持高位統籌,壓實鄉村振興政治責任
一是蓄好鄉村一線“人才池”。實行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雙組長”責任制,每個鄉鎮至少2名縣級領導包聯,每個村1個縣直部門結對幫扶,11個鄉鎮均設立鄉村振興辦公室,并配備縣委農辦專職副主任1名,組建專項工作組6個,統籌選派81名優秀干部駐村幫扶,構建起縣鄉村三級聯動工作體系。二是強化統籌部署。以爭創中組部黨建引領鄉村治理試點為抓手,將鄉村治理納入全縣經濟社會建設總體規劃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科學制定年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方案,先后出臺政策文件10余個,部署重點項目100余個、重點工作40余項,細化舉措50余條,推動任務明確、措施到位、責任到人。三是嚴格跟蹤問效。將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納入年度目標績效考評內容,列入黨建述職評議重要內容,制定年度考核辦法,細化考核指標,并采取“清單制+責任制+銷號制”方式,全程跟蹤調度、逐項銷號管理,倒逼工作、倒排時間、倒查責任,確保各項重點目標任務始終在強力推進中落地落實。
著力外引內育,建強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一是建強一線戰斗堡壘。大力實施鄉村人才振興五年行動,建立縣鄉領導聯系服務鄉村人才機制,選派123名村“兩委”成員赴開放大學參加學歷提升,并配套完善返鄉創業就業扶持政策,先后回引優秀農民工、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等各類返鄉人才2000余人,其中223人擔任村組干部,460人納入村后備力量人才庫。二是精心培育鄉土人才。實施產業振興人才“頭雁培育”工程,成立“新鄉賢聯誼會”,創辦“田間學校”,建立電商產業基地、農創直播間,推廣“土專家教果農,果農教果農”結對幫扶模式,每年培訓指導1.5萬人(次),推動全縣各類農村實用人才達9253人,其中1493人獲評農民技術職稱。三是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臺。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創新聯合體建設,與中國熱科院、四川省農科院等10余支專家團隊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搭建起“產學研用”平臺,建成蔬菜新品種試驗示范基地和枇杷科技小院,推動第三代雜交水稻超高產栽培、果蔬新品種繁育等50余項技術取得新突破,促進農業產業提檔升級、高質高效。
強化綜合治理,提升鄉村振興服務效能
一是優化服務體系。開展“示范支部”“最強支部”創建,完成30個村服務陣地親民化改造,建成73個村網上黨群服務中心,全面優化“掌上鎮村通”系統,227項鄉鎮申請政務服務事項、53項村級代辦事項進駐網上黨群服務中心,實現全縣依申請類事項100%網上辦理。二是織密服務網絡。按照“整體覆蓋、均衡分布、聯戶成片”原則,織密73個村組網格,配齊專兼職網格員73名,將政法、信訪、應急管理等職能部門納入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實現黨建、服務和治理“一網融合”,將為民服務觸角向最基層延伸。三是推動“三治融合”。制定鄉村治理權責事項清單,健全“自治清單、協助清單、負面清單”動態管理機制,全覆蓋配齊配強以黨員為骨干的村“三會五員”,設立“一村一法律顧問”,探索推廣“陽光用水”“誠信紅線”等自治模式,廣泛開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評選活動,全縣省、市級“四好村”達90%以上,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先進典型600余戶。
注重融合發展,激發鄉村振興發展動能
一是大力發展立體農業。推廣農林結合、種養結合、農牧結合等生態循環方式,形成垂直立體、層狀分布的“三大產業帶”和“五大特色產業”,高標準建成“稻—菜”輪作糧經復合產業基地10萬畝、早春枇杷基地4萬畝、晚熟芒果基地13萬畝和優質核桃基地20萬畝,培育省、市級現代農業園區5個。二是加快推動產銷貫通。規劃建設農產品分揀定標冷鏈倉儲物流中心,布局建設鎮村農產品分揀分級中心,配套完善烘干冷鏈設施,并成立農產品電子商務協會,引進物流企業、電商服務站點入駐園區,培育發展電商企業、個體戶1400余家,推動農產品產銷貫通,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三是深化產業融合發展。深入挖掘農業生態、文化、旅游等功能,探索“休閑觀光+采摘體驗+農耕展示”“旅游休閑+農村民俗體驗”等融合模式,實現農業與旅游業、文化創意、健康養老等產業融合發展,建成米易枇杷生態園等農文旅融合景區景點10余個,推動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民房變客房,增添發展新動能。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