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對象:張紅,女,1952年5月生,福建仙游人。1982年起任《福建日報》校對員、文藝編輯、駐站記者、工商外經采訪處副處長、港臺信息報常務副總編輯、機動采訪處副處長、經濟采訪部主任、評論部主任兼總編室副主任、群眾工作部主任。2002年起任《福建日報》報業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編輯、常務副總編輯。2012年退休。
采 訪 組:邱 然 黃 珊 陳 思
采訪日期:2017年6月8日初訪,2020年1月12日
核訪采訪地點:福州市芳沁園,福州悅華酒店
采訪組:張紅同志,您好!您幾乎是同期和習近平同志到廈門工作的,你們是如何認識的?
張紅:我第一次見到習近平同志是1985年6月。當時他剛到廈門任職,而我那時也剛被《福建日報》編輯部派駐到廈門記者站。那天,我去找廈門市副市長毛滌生,進了毛副市長的辦公室,發現旁邊多了一張桌子,一位小伙子正坐在那兒辦公。我問他:“毛副市長不在?”他回答:“不在,剛出去。”我又問:“你是他新來的秘書?”他說:“不是,我姓習,我叫習近平。”然后他問我是哪里的。我說:“我是《福建日報》駐廈門的記者。”他說:“你請坐吧,有什么事情嗎?”我以為這個小伙子不是秘書就是工作人員,便坐下來和他聊了起來,還聊得很開心,就這樣和他認識了。當時他看著挺年輕的,比我還小1歲。
后來我才知道,他是新來的廈門市副市長,還是老革命家習仲勛同志的兒子。我心想,習近平同志才32歲,來廈門當副市長,太年輕了吧?但后來看到他在廈門的作為,我的想法就被顛覆了。我很清楚地記得,他掛帥作了一個《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調集了100多名專家,搞了20多項專題研究。在廈門經濟特區起步階段制定的這個發展戰略,是中國地方政府最早編制的一個縱跨15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為廈門經濟特區的永續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而制定這樣一個發展戰略,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習近平同志能順利組織下來,充分說明了他有高超的統籌協調能力。習近平同志具備雄才大略,善于貼近群眾,很快就在廈門的干部群眾中贏得了口碑。
采訪組:1990年,習近平同志到福州工作,那時您已調回福州。之后十幾年的時間,你們在工作上有哪些交往?
張紅:是的。1988年,習近平同志調到寧德,工作了兩年,接著又調到福州。他在工作當中,特別注重到基層一線調研,在這個基礎上提出的工作思路十分契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比如,寧德是當時福建發展最滯后的地方,如何改變面貌?他提出了以“滴水穿石”精神振興閩東,并強調要有“弱鳥先飛”意識;福州當時政府機關辦事效率不高,習近平同志提出“馬上就辦、真抓實干”……實踐證明,這些策略對引導和激勵當地干部群眾振奮精神、拓展思路、明確任務、開創工作新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習近平同志任省委副書記時,曾分管農林水利,我恰好是《福建日報》分管這項工作新聞報道的部門主任,因此多次跟他下鄉。他對農村的情況很熟悉,對基層群眾很有感情,一到鄉下很快就能融入百姓,如魚得水。
1999年春節,我跟隨習近平同志到龍巖慰問“五老人員”。“五老”是指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為黨和國家作過貢獻的老地下黨員、老游擊隊員、老交通員、老接頭戶、老蘇區鄉干部。那期間,彭麗媛老師恰好回到福州探親,假期很短,于是就帶著女兒跟他下鄉,一家人在奔赴山區的車中團聚。他們的女兒當時才6歲,小孩子好不容易跟父母一起相聚,很興奮,就撒嬌不肯坐座位,一路都躺在父母的腿上。下車的時候,習近平同志笑著說:“我們的腿都被壓麻了。”
在一起吃飯的時候,習近平同志很開心地講他們家里的趣事。他說,女兒為自己的媽媽感到非常驕傲,兩歲時看到媽媽走上舞臺唱歌,就站起來告訴周圍的人:“這是我媽媽!”女兒有時還會對他說:“爸爸,你怎么不去唱歌?”我們聽了都哈哈大笑。吃飯期間,小姑娘跑進跑出,一會兒跑過來抱一抱彭老師,把粉嫩嫩的小腮幫貼在彭老師肩頭上。彭老師笑著說:“有時我也嫌她太黏人。可是有個朋友告訴我,孩子黏父母也是有階段性的,將來長大了,叫她過來,她可能都沒空呢!”現在回想起來,當時那個場景真的很溫馨、很感人。
采訪組:請您談談習近平同志當時是怎樣支持新聞媒體工作的?
張紅:習近平同志對待新聞報道,是很有眼光、很有氣量、很得體的。1993年,我在福建日報社旗下的《港臺信息報》當常務副總編,當時習近平同志是福州市委書記。福州有家臺資企業叫永騏鞋業有限公司,老板懷疑一個女工偷鞋子,竟把這個女工推搡到狗窩里跟狼狗關在一起,社會輿論一片嘩然。而相關部門的調查沒有全面、客觀地搞清楚事實,永騏公司變本加厲虐待工人,工人們情緒激烈,拒絕上班。
事情反映到報社,我帶了兩名記者,多次深入永騏公司以及事件發生現場、工人居住處采訪,同時約見當事人、目擊者,對整個事件的過程作了詳細調查,進而根據調查材料寫出通訊《永騏事件紀實》。我們向福州市開放辦領導匯報后,開放辦領導把《永騏事件紀實》上交習近平同志。我們當時擔心這條新聞對福州產生不利的影響,領導會不高興。但是習近平同志認真看了這篇文章后,講了三條意見:第一條,在我們法治國家,這種事情是絕對不允許發生的。不論在哪里,把人和狗關在一起都是絕對錯誤的。第二條,福州市一定嚴肅查辦這件事情。第三條,希望媒體等政府對這個違法事件作出處理后再發表這篇文章。他的意見很坦誠,也很得體,既允許媒體客觀真實地報道社會輿論關注的事件,又希望媒體講究方法策略,把握時機,給政府工作留出時間,引導社會問題向正面轉化,進而得到妥善解決。我們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就按照他的意見做。
不久,福州市嚴肅查處了永騏事件。我們密切配合,及時在《港臺信息報》頭版頭條刊登了消息。為了平息民憤,不影響臺資企業在內陸的發展,還在一版刊登了臺企永騏公司給受害女工和社會公眾的道歉信。第二版則刊登了通訊《永騏事件紀實》。事情過后,全國總工會的同志找到我,說感謝新聞媒體對永騏事件的報道,這個案例為全國在三資企業建立工會提供了有力的依據。《永騏事件紀實》還榮獲當年的“中國新聞獎”。
通過這件事情,我覺得習近平同志具有大政治家的胸懷、擔當和智慧。他不是簡單地把新聞報道分為正面或者負面,報喜不報憂,而是勇于正視社會問題,善于協調各種社會關系,并且借助媒體力量推動問題的解決。
習近平同志跟我們整個部門的記者都處得很好。有一次,我們處的老記者余養華要跟他下鄉,騎自行車趕去集合地途中掉鏈子了,擺弄了半天才修好。到了省政府大院時,車隊已經在辦公大樓前面等了一會兒了。老余感到特別不好意思,離老遠就舉起黑黢黢的手,對習近平同志說:“你看你看,我是因為這樣遲到的。”習近平同志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就讓他上車了。
《福建日報》許多記者都說,跟習近平同志下鄉特別輕松,因為他待人很真誠、很親切,并且每次下鄉的主題很清楚,新聞稿也好寫。
習近平同志講話通俗易懂,說出來的道理易于為大家理解。這最為我們新聞工作者所歡迎。我記得,他當福州市委書記時,《福建日報》總編輯帶著我們幾個記者去采訪他,講到如何做好工作的時候,他說:“做工作的火候很重要,分寸要把握得很好。”他還用福州的兩道名菜來打比方:“佛跳墻要燉三天三夜才好吃,而雞湯汆海蚌只要燙十秒鐘,少一秒鐘還不熟,多一秒鐘就老了。”
大概是1998年,快過年的時候,我們部門要聚餐,大家都說,請習書記也來,一起歡聚一下。余養華就找到他說:“我們部門要聚餐,請您一起參加。”習近平同志笑著問:“你們哪有錢聚餐?”余養華半真半假地說:“我們賣舊報紙的錢。”習近平同志說:“那我先請你們。”過了幾天,他真的請了我們整個部門的人,還請我們報社的社長、總編輯作陪。我們“撮”了一頓,吃完很高興就跑掉了,到現在還沒有回請他。
采訪組:1998年,您曾跟隨習近平同志進藏。請您講講那次進藏的詳細情況。
張紅:1998年跟隨習近平同志進藏,說起來還有一個故事。
當時福建對口支援林芝地區。進藏第一天,我們跟著習近平同志馬不停蹄,從拉薩趕往林芝。一路上,狂風卷著石頭往車上砸,天一會兒下雨,一會兒放晴,路上都是碎石,車子顛簸得厲害,連喝一口水都送不到嘴邊。到林芝后,老西藏告訴我們,這里空氣中的含氧量只有平原的60%,一定不能把身上的氧耗掉,否則會缺氧。但是我當時覺得精神很好,人家要給我氧氣袋,我說不用。回房間后,我洗完澡又洗衣服,后來上床睡覺,感覺透不過氣來,整個人像是要沉到海里去了,唯一的意識就是想活不想死。當時全團37個人中就我一個女的,自己住一間房,怎么喊也沒人聽見,我就拼命掙扎起來,深一腳淺一腳地下樓到服務臺要氧氣袋。保安一看我嘴唇發黑,趕緊沖到樓上,很快就拎來一個氧氣袋。我吸了氧氣恢復過來了。一看掛鐘,已經是晚上1點,就問保安:“這么晚了,你拿了誰的氧氣袋啊?”保安說:“沒關系,一個年輕人的,他還在看電視,一聽說有人不行了,就讓我把他的氧氣袋拿給你。”第二天,我半開玩笑地問大家:“昨天晚上是哪位年輕人見義勇為啊,把氧氣袋讓給我?”習近平同志笑呵呵地說:“是我。”我說:“保安說那個年輕人還在看電視。”他說:“對啊,我在看世界杯足球賽。”
在林芝期間,習近平同志堅持要去兩百多公里之外的朗縣,看望我們的援藏干部。去朗縣那條路,是解放軍吊在懸崖上面打炮眼硬炸出來的,路面很窄,腳下就是雅魯藏布江,江水咆哮奔騰,人一掉下去就沒命了,非常可怕。所以有位領導同志說,在西藏,敢上路的就是好同志。但在那樣險惡的環境里,習近平同志非常從容淡定,而且他身體素質也好,我們這些人抵達西藏的第一天,就高原反應,倒得稀里嘩啦的,連隨團醫生都趴窩了,他卻神采奕奕的。
習近平同志很注意民族團結,很關心援藏干部。那次進藏,他把到縣里、農場等基層單位工作的援藏干部每一個人都送到位,還很注意給援藏干部創造比較好的工作環境。比如送漳州援藏干部劉文標到米林農場,習近平同志在座談會上說:“援藏工作就像接力棒,許少欽走了,劉文標來了,他一個人好像是孤單,其實不然。因為漢藏是一家人,相信大家一定能支持他。”那次,他還去看望了在藏的福建籍子弟兵。作為當時的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同志顯示出來很強的大局意識與責任意識。他說:“西藏的穩定和發展關系到全國的穩定和發展。全國的發展是各省、區、市共同的任務,各省、區、市的發展也不只是自己的事,都是為了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
采訪組:在10多年和習近平同志接觸過程中,他給您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
張紅:習近平同志宗旨意識特別強。用民間的話來講,他有一種悲憫情懷,尤其是對基層的勞苦大眾。記得在2000年1月6日召開的省政府黨組成員(擴大)會議上,時任代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強調要牢記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批評有人把人民忘了,只記得政府。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講,他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可見,一直以來,他都是把人民放在心中首要位置的。在福建期間,有幾件我親身經歷的事情能夠突出說明他的這種情懷。
1997年5月,省政協民族宗教委員會給習近平同志遞了一份報告,反映閩東畬鄉仍有一部分群眾住在以茅草為頂、泥土為地的茅草房里,生活十分困難。報告深深觸動了習近平同志,他旋即率領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專程赴閩東調研,我隨團采訪。閩東是福建最貧苦的地方,群眾住的茅草房,雨天滿地流水,臺風一來,茅草的屋頂經常被卷走,屋里就直接見天。還有的群眾住在連家漁船上,居無定所,世世代代在水中漂流,解放前被稱作“疍民”,他們靠討小海維持生計,吃喝拉撒都在船上,空間狹小,風顛浪搖,只能曲著腿或跪在船板上,時間久了,腳伸不直了,膝蓋也彎了,多數人患了風濕病。那次下鄉,我跟隨習近平同志到福鼎、霞浦調研一些典型的“茅草房戶”“連家船戶”。習近平同志躬身鉆到茅草房里,踏著架在水面上的木板一步一晃走到連家船里,跟群眾促膝談心,噓寒問暖,了解苦情,探討解決的方案。看到一家幾代人擠在陰暗潮濕的漁船上,習近平同志動情地說:“共和國成立都快50年了,部分群眾生活還這么困難,這個問題一定要解決好。沒有連家漁民的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小康。”
習近平同志有強烈的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決心讓茅草房戶下山,連家船民上岸。在他的推動下,省里出臺了政策,落實了資金,閩東百姓群情激昂,草房改造如火如荼地展開。1998年來臨之際,閩東2000多家特困戶,一下甩掉了象征貧窮的“草帽子”。很快,連家船民世世代代上岸生活的愿望,也得以實現。
還有一件我親身經歷的事。我曾經分管過《福建日報》群眾工作部,做了很多扶貧濟困的報道。當時有個三野老戰士叫李朝金,是仙游縣榜頭鎮人,解放戰爭中擔任重機槍手,屢立戰功。因為沒文化,他退伍后回鄉當了農民。他娶了一個老婆,生了6個孩子,其中3個是殘疾人。上世紀90年代后期,李朝金的老婆得肺癌去世,唯一身體健康的兒子又得了舌癌,李朝金自己也得了食道癌,拖了幾年,貧病交加,負債累累。李朝金病情危重時,最牽掛的是兩個孫子,其中一個讀高中了,成績很好,但是因為經濟困難,面臨輟學。2002年5月,百般無奈中,李朝金托人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由村委會蓋章證明所述困難屬實,并請求各級“有關部門支持解決”,然后通過關系找到了我。看了老人家的信,我非常同情他,就派出資深記者李閩和戴艷梅深入采訪,在掌握了一手資料基礎上,經多次討論,反復修改,寫出通訊《一個三野老戰士的多舛命運》,講述了李朝金為窮人翻身解放出生入死,入黨53年始終保持堅強的黨性,晚年卻遭遇疾病、陷入貧困的故事,希望得到社會的關心和救助。這篇報道于2002年6月10日在《福建日報》見報之后,習近平同志秘書給我打電話說:“省長看了關于三野老戰士的報道,很感動。他從工資中拿出1000元,請你代捐給李朝金。”習近平同志還就此事作了批示:“像李朝金這樣為革命勝利負過傷、流過血的老退伍軍人,應該讓他們同其他老人一樣有一個幸福的晚年。莆田市、仙游縣、榜頭鎮三級政府和民政部門雖然已給予了相應救助,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需要政府部門和全社會共同努力。此類事情社會上時有發生,應想辦法建立一種社會救助機制,在各級民政部門加大對病、殘和‘五保’人員等社會困難群體進行扶持的同時,也發動社會各界及時對他們進行救助。”
2002年七一前夕,我帶著習近平同志的捐款,專程到李朝金家中慰問。彌留中的李朝金用枯瘦的雙手握住省長的紅包,緊緊地貼在胸前,老淚縱橫,在場的人莫不感動。李朝金的孫子很有出息。爺爺過世后,他考上了大學,現在廈門工作,已經成家立業。每年過年,他都給我打電話拜年。他經常說,是習省長的關心改變了他的命運。
采訪組:習近平同志離開福建到浙江工作后,你們還有聯系嗎?
張紅:有聯系。習近平同志很尊重記者,把我們當作朋友。即將離開福建的時候,他的秘書打電話給我,說:“省長調浙江,后天走,明天上午10點半,你有空過來一下。”記得那是2002年10月10日,到習近平同志辦公室里來告別的人很多,當時依依惜別的場景我還記得很清楚。習近平同志對我們說:“閩浙兩地靠得近,大家來往很方便,今后,我就是福建的省外鄉親。”聽他這么說,我們的眼淚都忍不住流下來。
習近平同志離開福建后,我給他寫過信,他也給我回過信。2004年,我到杭州出差,還去拜訪了他。他很高興,熱情接待了我。每年過年,我都寄賀年卡給他,他都給我回。他到中央工作以后,我想賀年卡可能就不太好寄了,但是之前每年都寄,今年也不好斷了,就試寫了一張。沒想到,他又給我回了一張。
這么多年過去了,當年臨別之時習近平同志講的一些話,我現在還記得很清楚。他說:“我在福建17年4個月。黃土地哺育了我,紅土地培養了我。”
延伸閱讀
“習近平同志抓住歷史機遇,對福建的改革開放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習近平在福建(一)
“習近平同志做一切工作都是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在福建(二)
“近平同志既有啟民心智的魅力,又有知民冷暖的情懷”——習近平在福建(三)
“習近平同志這么做是對‘功成不必在我’精神境界的最好詮釋”——習近平在福建(四)
“習近平同志不僅有思路,還有切實的行動”——習近平在福建(五)
“習近平同志有著為人民干一番事業的理想抱負”——習近平在福建(六)
“習近平同志善于抓重點工作、抓關鍵環節”——習近平在福建(七)
“福建人民稱習近平同志為‘百姓省長’”——習近平在福建(八)
“習近平同志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班長和領路人”(上)——習近平在福建(十)
“習近平同志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班長和領路人”(下)——習近平在福建(十)
“習近平同志有好的素質,又有好的群眾基礎”——習近平在福建(十二)
“習近平同志能夠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習近平在福建(十四)
“近平同志說共產黨是靠求真務實、靠實事求是起家的”——習近平在福建(十六)
“習近平同志不僅重視調研、躬行調研,而且講究科學調研、高效調研”——《習近平在福建》(十七)
“福建的林權制度改革是習近平同志親自抓起、親自推動的”——《習近平在福建》(十八)
“習近平同志率先啟動了福建的生態省建設”——習近平在福建(十九)
“習近平同志提出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習近平在福建(二十)
“習近平同志一直要求公安機關當好人民群眾的‘保護神’”——習近平在福建(二十一)
“習近平同志總結提出寶貴的‘晉江經驗’”——習近平在福建(二十四)
“習近平同志指示把長汀建設成為環境優美、山清水秀的生態縣”——習近平在福建(二十五)
“菌草技術在習近平同志的關懷支持下茁壯成長”——習近平在福建(二十六)
“習近平同志支持和鼓勵專家學者參政議政”——習近平在福建(二十七)
“只要是老百姓關心的事情,習近平同志就不遺余力地去做”——習近平在福建(二十八)
“習近平同志對科學決策的重視是一以貫之的”——習近平在福建(二十九)
“習近平同志對體育事業的支持是發自內心、持之以恒的”——習近平在福建(三十一)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