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歡迎使用手機瀏覽

1 1 1

黨校公開課第四講: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為什么“有魅力”

微信掃一掃 ×

  本期主講人

  趙磊,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際關系與“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 研究方向為國際關系、中國外交,是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民委決策咨詢委員會副秘書長,商務部“一帶一路”經貿合作專家組專家,“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精彩觀點

  1.獨立自主是中國外交的基石

  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還是進入21世紀提出的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以及今天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獨立自主始終是中國外交的基石,也是中國外交的底色。

  2.服務發展是中國外交的使命

  只有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中國才有可能解決自身以及世界面臨的諸多問題。經濟發展為中國外交提供了基礎,而外交也可以更好地服務于國內發展。

  3.文明互鑒是中國外交的堅守

  文明互鑒就是構建相互欣賞、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是中國外交的堅守,不同于西方所強調的二元對立思維、叢林法則。

  4.互利共贏是中國外交的追求

  “一帶一路”倡議強調五通建設,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核心就是通 。“一帶一路”致力于將邊緣國家打通,變成節點,節點之間形成網格,由此實現陸海統籌,共享全球化的紅利和福祉,這就是互利共贏。

文字講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外交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斷提高。中國外交不僅有大作為,也有大志向,不僅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要為世界謀大同、為人類謀和平與發展。

  在國際關系中,大國必然是綜合國力強大的國家。各個國家雖然都在研究分析自身的綜合國力,但側重點有鮮明的不同之處。

  美國喬治城大學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克萊因在《世界權利的評價》和《80年代的世界國力趨勢與美國對外政策》兩書中,論述了國家實力的概念。其測算綜合國力的方程為:綜合國力=(C+E+M)×(S+W),即綜合國力為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乘積。式中:C代表面積、人口等基本實體,E代表經濟實力,M代表軍事實力,S代表戰略目標,W代表追求戰略目標的國家意志。

  1987年,日本經濟企劃廳發表了《日本的綜合國力》一書。有別于克萊因國力方程的五大構成要素,該報告提出了測定日本綜合國力的三大要素:國際貢獻能力、生存能力和強制能力。日本模式的突出特點是,經濟實力貫穿始終,具體展現出日本高度重視企業的力量,重視產品與服務的力量。

  從某種意義上講,無論科技類因素、經濟類因素,還是政治類因素和軍事類因素,都與人以及思想、文化息息相關,即一國的綜合實力深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西方國家雖然強大,但大多數國家建立得比較晚,如美國1776年建國、澳大利亞1788年建國、加拿大1867年建國,這些國家都是新興移民國家,相對缺乏厚重的歷史記憶、精神紐帶。而對于日本,所有的一切都是學來的,缺乏自己的精神內核。在中國人看來,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習近平主席強調,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也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特在哪里”的具體內涵。中國的發展不同于西方的叢林法則,是典型的文明型力量,走的是和平發展之路。

  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始終不變的主線是獨立自主、服務發展、文明互鑒、互利共贏,這是中國外交的魅力所在。

  獨立自主是中國外交的基石。中國外交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還是21世紀中國承諾要走和平發展道路,獨立自主是中國外交的基石,也是中國外交的底色。中國主張各國之間應該主權平等、互不干涉內政。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沒有主動挑起過任何一場戰爭和沖突,沒有侵占過別國一寸土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主動裁減軍隊員額400余萬。自2004年至今,中國始終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

  中國先后發布了《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等,向世界鄭重宣告,和平發展是中國實現現代化和富民強國、為世界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的戰略抉擇。中國將堅定不移沿著和平發展道路走下去。

  服務發展是中國外交的使命。只有實現不斷發展,中國才有可能解決自身和世界面臨的諸多問題。貧窮不是社會主義。1978年,在鄧小平的倡導下,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美貿易額由1979年的25億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5800億美元。2018年,美國經濟總量超過20.5萬億美元,中國經濟總量達到13.6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今天,德國、日本、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國的經濟總量單位為萬億美元,而中美各自的經濟總量以10萬億美元為單位。

  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2019年,中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數量首次超過美國。一系列震撼成就彰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越來越強,國際社會對中國作為的期待越來越迫切。

  文明互鑒是中國外交的堅守。當今世界,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長期以來,西方推崇的民主和平論、文明沖突論等人為地撕裂了世界,簡單機械的二元對立思維不利于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繁榮。當前,國際形勢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更加嚴峻。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中國推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不斷增強,“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型國際關系等理念性、制度性公共產品也應運而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特別強調基于文化自信基礎上的文明互鑒。

  互利共贏是中國外交的追求。中國的發展對世界是機遇,不是威脅和挑戰。以“一帶一路”為例,這一倡議堅持三共原則:共商、共建、共享,堅持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標。

  社會學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認為,過去的全球化形成了以資本主義為核心的世界經濟體系,“一體化”與“不平等”是這一體系的兩個最主要特征。在這個經濟體系中,“中心”國家擁有生產和交換的雙重優勢,對“半邊緣”和“邊緣”國家進行經濟剝削。

  “一帶一路”是對沃勒斯坦“世界體系理論”的超越。世界體系理論的邏輯是“中心—邊緣”秩序,而“一帶一路”的邏輯是“去中心”,即通過互聯互通將邊緣地帶打通成為節點,節點之間形成網格,每一個國家都是“自中心”,由此各個國家在網格體系中實現公平與普惠。

  總之,面對當今世界正經歷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外交不僅在改變國際格局,也在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中國外交體現大國擔當,必將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主講人感悟

  黨校公開課,是一種鮮活的傳播方式,同時與黨校自身的理論特點相結合,強調用學術講政治,用理論講故事,達到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希望黨校公開課不僅立足于中央黨校,更要走到社會上去,甚至是走到海外。

  作為黨校教師,每天能夠深切體會到中國社會跳動的脈搏,研究中國外交,時時能夠感受到大國、大黨的戰略格局、天下情懷。

  延伸閱讀

  視頻集《黨校公開課》

發布時間:2020年07月08日 17:53??????來源:“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微信公眾號 打印
无码av色欲中文字幕久久专区,91不卡在线精品国产,欧美精品一iGAO为爱激情,欧洲黄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在线 | 特级精品三级AV | 色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精品 | 五月婷婷在线观看 | 三级国产国语三级在线 | 中文字AV字幕在线观看老师 |